您好:欢迎访问中华泰山·建筑四新技术应用网!

  • 返回首页
  • 加入收藏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热点视频
  • 登录
  • 免费注册
  • 退出

最新信息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美丽乡村

御碑公园“御碑亭” 记载历史释人文

发表日期:2020-04-29 11:58:33 浏览次数:

  泰山广场西侧有一公园名曰御碑公园, 公园依山而建,园内浅丘起伏,林木葱郁,环境幽静,根据高差,分为上下两处水景,一棵棵柳树倒映在水中,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。

  

御碑公园“御碑亭” 记载历史释人文(图1)

御碑公园“御碑亭” 记载历史释人文(图2)
 

  公园东南方向设有一座“ 御碑亭”。

  

御碑公园“御碑亭” 记载历史释人文(图3)

御碑公园“御碑亭” 记载历史释人文(图4)

 

  该亭高 8 米, 六角重檐尖顶 ,亭内置“ 御碑”, 碑高 3.15米, 宽 1.10 米, 厚 0.37米, 清代风格。碑刻康熙四十二年御制诗一首, 作者是清圣祖康熙皇帝, 名玄烨。目前这里已成为泰山广场的一大文化景点。

  

御碑公园“御碑亭” 记载历史释人文(图5)

御碑公园“御碑亭” 记载历史释人文(图6)

御碑公园“御碑亭” 记载历史释人文(图7)

 

  要了解御碑亭的由来,先说《万姓感恩碑》,话说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 年)至三十七年(1698)间, 泰安等地区连续遭灾, 清廷曾多次赈济。据府志·列圣诏旨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圣谕: “朕巡省民生风俗, 南至江浙, 兹已反跸。行经山东, 沿途见父老, 咨询农事,幸今岁雨阳时若, 二麦继登, 小民可以无忧粒食 。 但年前被灾, 泰安等二十七州县, 生计尚未丰盈, 宜更加恩休养, 所有康熙三十六年未完成地丁银米, 俱着免征。”地处泰城西十里、傲徕峰前官道北侧的小山村, 既是康熙南巡的必经之地, 也是灾民号呼之所, 是屡受赈济的重点。泰安官吏及百姓便代表二十七州县的受灾饥民, 于三十七年底在此立《万姓感恩碑》 , 以志感激并便于过往观瞻。 今《万姓感恩碑》仅剩碑座碑首残。 

  据记载:“ 康熙四十二年春, 南巡视河, 行经泰安, 一路见闾阎生聚, 远不逮于从前, 遂下谕详察被灾州县, 蠲除额赋, 并动仓谷赈济, 但蠲赈虽行, 而民人甚属窘迫, 非以养赡蒙古之法行之不能立, 遂生计, 再三筹策, 乃命官民愿效力者百余人, 星速前赴山东, 计口授粮, 给衣济用, 兼量助牛、种等物。 贫窭(ju)之民, 皆赖以全活。”也就这次南巡时, 途经泰安, 见到泰安还是连年灾荒, 人民困苦不堪, 多次下谕“ 免征”和“ 赈济” ,帮助灾民度过难关。 这时又恰恰见到了五年前泰安当地士民给他立的《万姓感恩碑》, 抚碑感慨, 于是赋诗一首, 以志“ 朕心不胜悯恻”。御碑诗曰:“东路行辇到, 人食正荐饥。 呼庚儿女盼, 宸游众所依。村中皆菜色, 散去掩柴扉。 救荒先发谷, 转漕迅如飞。两旬无多日, 有司报民归。 地丁既已贷, 私派务全稀。尽心专邦本, 留意欲国肥。 麦秋犹可望, 黎民其庶几。”随即敕命镌刻《御制诗碑》, 立于《万姓感恩碑》旁与之呼应。探究诗意,大致如下:“ 东路行辇到, 人食正荐饥。”一路南巡来到泰安这个地方, 发现人们的吃饭问题因为连年的灾荒正非常困难。 “ 呼庚儿女盼, 宸游众所依。”普遍缺少粮食, 农家儿女们都盼望着借贷, 皇帝出巡是大家所依赖的事情。“ 村中皆菜色, 散去掩柴扉。”村中满眼看到的都是肌黄面瘦的百姓, 纷纷关闭上各家的柴门四处逃荒要饭去了。“ 救荒先发谷, 转漕迅如飞。”拯救灾荒的当务之急是开仓赈济, 调拨漕运的船只如飞一样赶来。“ 两旬无多日, 有司报民归。” 20 多天的工夫,官吏们纷纷报告说老百姓们都从外地回来了。“ 地丁既已贷, 私派务全稀。”按照土地人口的借贷已经发放下去了, 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摊派务必要全部革除。 “ 尽心专邦本, 留意欲国肥。”全心全意地治理社稷, 特别致意要使国家富强起来。“ 麦秋犹可望, 黎民其庶几。”今年的麦季收成还是有指望的, 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富裕起来了。

  总揽全诗, 前 6 句叙写眼中所见, 耳中所听以及心中所感到的责任。中 6 句写救荒赈济立竿见影及采取的长远措施。 后 4 句表示决心想使国家富强及“ 麦秋有望” 而感到的欣慰之情。 语言真率坦诚自然, 体现了一朝人王帝主的悲悯之心。 通过以上的了解,你知道“御碑亭”的传说了吗?(整理:立新,参考文献:刘桂传之泰安御碑亭康熙御制诗试解)